徽派建筑

  • 赣江流域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水系的关系研究

    王晓勤;张梦圆;魏亦婷;罗艺丹;

    文章尝试厘清赣江流域水系对传统村落分布、选址和布局上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将村落进行分类,简析其特征及保护要点。赣江流域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赣江的水系密切相关,村落半数以上临水而建,分布于树枝状的水系的主干与支干上,临水的方式多样,包括一侧相临、绕村环绕、穿村而过三种形式。不直接临水而建的村落也结合山溪、水塘营建出用水便利的村落空间。水塘分布常位于村落中心、村落的前侧或散落于村落中。基于流域水系与村落特征提出了上下联动整体保护、小流域集群保护、活态保护三个思路。

    2024年11期 v.31;No.295 3-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赣派民居建筑特点初探

    胡建虹;王存芳;王方园;

    文章首先从地理、气候与文化三方面阐述赣民居形成的地域背景,其次从平面与空间、结构与构架、立面与造型、装饰与装修四个方面对赣民居特点进行解析。在平面与空间组织形式上,以天井、厅堂、住房三类基本要素组合成排屋或天井单元两类基本单元,再通过基本单元的组合变化构成民居平面形式;在结构与构架方面,赣民居有木结构单独承重和砖木、土木混合承重两大结构类型;在立面与造型方面,主要分析屋顶、外墙、入口三个部位的典型赣民居特征;在装饰与装修方面,简要分析赣民居的重要装饰技法。

    2024年11期 v.31;No.29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徽州地区特色村镇空间基因形态研究

    曹海;吴婧;杜明玉;李想;

    徽州地区特色村镇是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它们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起源和地方记忆,在研究和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徽州地区村镇的调查研究,文章结合空间基因理论,从位置布局、整体形态和结构、街巷、建筑形态等方面对徽州村镇空间基因形态进行研究,为徽州特色村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11期 v.31;No.295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创绣花留记忆老树新芽记乡愁——城市设计手法下休宁县历史城区空间复兴策略研究

    汤龙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历史城区出现了历史碎片和空间模糊等问题,存在着保护与复兴的重重矛盾。文章以休宁县为例,通过梳理现状问题,分析历史城区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历史城区空间形态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提出“行针规控、定针落点、穿针引线、插针补缝”四大空间复兴策略,将分散在城中的历史信息进行整体关联,使历史城区以完整的“城与市”的方式延续并复兴起来。

    2024年11期 v.31;No.295 15-1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绿色建筑研究进展与实例设计——以佘村为例

    姜嘉诚;刘志峰;张文琪;邢润华;李恩康;

    文章在系统总结国内外乡村绿色建筑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古镇为例,通过实地勘察与软件设计,对部分典型片区的村居屋顶进行了太阳能光伏板铺设设计。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围绕乡村绿色建筑从乡村振兴战略、气候变化等多视角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佘村作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其所在位置南低北高,可在其北部片区村居的屋顶铺装太阳能光伏板,综合光照条件与太阳能板的节能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该设计可为村民居家用电和当地减碳做出一定贡献。

    2024年11期 v.31;No.29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 基于SBE法的昆明恒隆地下商业美景度研究

    应钰宁;文鹏;吴明月;太馨婕;梁子欣;李志英;

    在地上商业趋于饱和的当下,地下空间已成为商业开发的新热门,但对地下商业的美景度研究却及其缺乏。为探究有利于地下商业美景度提升的构成要素组合,文章选取昆明恒隆地下商业的5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选取色彩、构成、材料、绿植、氛围5项评价因子,利用美景度评价法(SBE)获取大众、专家两种人群的审美态度,并对各评价因子的美景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人群审美偏好大致相同,认为美景度较高的空间意象为以冷色调的钢材与石材为主,附以半围合或是滨水绿植形成壮观气派的露天半围合或几何空间。在对地下商业景观甚至地下空间景观进行打造时可参考要搭配,以提升美景度。

    2024年11期 v.31;No.295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绍兴平原地区传统民居演变及其特征调查研究

    白潇涵;李敏杰;李娟;白文辉;

    传统民居是随着农耕文化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居,蕴含了基层劳动人民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场所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绍兴平原越城区域范围内遗存的传统元素,根据调研数据和相关文献记载,分析绍兴平原地区传统民居整体空间分布和宅院形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并总结出绍兴平原地区主流多进式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典型空间和建筑装饰特征,对于传承与保护绍兴传统民居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11期 v.31;No.295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居民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十八里铺花园社区为例

    齐天乐;

    以休闲观光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居民视角出发进行乡村旅游景观优化建设不容忽视。文章以安徽省颍上县十八里铺花园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居民的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研究数据,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十八里铺花园社区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经济、文化、环境是影响居民积极感知的重要因素,但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力大于环境的影响力。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十八里铺花园社区乡村旅游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2024年11期 v.31;No.295 29-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居家养老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张书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长,北京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居家养老成为老年群体的首选养老方式,对于适老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求日益攀升,而适合老年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文章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手段,对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讨论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北京市以及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宜居社区养老生活环境的打造提供有价值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场所依赖视角下社区商业空间活力塑造研究——以上海梅陇镇社区商业建筑设计为例

    张炳晗;陈青长;

    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功能业态存在不平衡、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导致社区商业空间活力下降,同时社区商业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尚未成熟。文章首先基于POI数据探究社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分布、密度、功能混合度及人流热力图,确定研究区域及对象;其次立足“场所依赖”理论,从空间尺度、功能业态、基础设施、外部景观四个维度对社区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认为:社区商业业态功能丰富的区域其空间活力较高;空间活力较高的社区商业建筑均有空间合理、业态全面、设施完善、景观丰富四个共同特征。根据“场所依赖理论”提出空间、行为需求、精神情感三种依赖策略,并利用上海梅陇镇实际项目进行理论实践。

    2024年11期 v.31;No.295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源数据下的历史街区形态与业态相关性研究——以广州市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何冬琴;周湘华;

    城市更新是全球性的热门课题,从简单的城市重建方式发展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策略。文章以广州市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量化了街区空间特征,如整合度、选择度和深度值等指标,并结合POI数据分析了街区业态的分布及其与空间形态的相关性,评价城市更新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性。结果表明,更新前后街区空间形态与POI分布的相关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更新后的街区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彰显了城市更新的有效性。

    2024年11期 v.31;No.29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以钢花116社区为例

    郑硕茵;陈熙;

    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公共空间承载着老年人居家养老户外活动的功能,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对老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首先对武汉市典型老旧社区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分析总结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随后结合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需求。最后选取武汉市钢花116社区,对其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为今后的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42-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划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分析

    许琛;

    详细规划单元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传导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实施详细规划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通过研究先行省市详细规划单元划分经验,并结合项目实践分析总结出详细规划单元划分的关键技术要点,提出边界协调优化、单元规模确定、刚弹性指标管控的技术方法,为详细规划单元划定工作提供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44-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城市更新

  • 大象无形:基于日常生活现象学的城市更新理论研究

    吕奕欣;

    在我国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背景下,存量更新占据主导位置,对于已存在且具有独特生活习性的城区而言,“日常生活”无疑是一种平凡且带有“基底”意味的重要因素~([1-2])。文章从现象学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入手,以现象学方法为基础主张“回到城区生活本身”,试图探索一种“法”而非“式”,以应对城市建设的存量更新。首先阐述对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然后以现象学理论解释生活为何在设计中作为核心问题被讨论,最后提出相关空间营造的理念。

    2024年11期 v.31;No.29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UL视角下石嘴山地区工业遗产调查与更新策略研究

    陶圣琦;杨雨潇;蔡桂梅;王怡;魏双艳;唐燕;

    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改造建设对于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大武口洗煤厂遗址公园和石炭井工业旅游特色小镇进行调研,结合城市历史景观理论,对工业遗产的空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剖析其现状与特质。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中的“锚固-层积”思想角度进行论述,提出了石嘴山以及其他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的有机更新策略,力求在工业遗产更新的同时达到推动城市更新、美化城市形象、富足城市精神底蕴的目的。

    2024年11期 v.31;No.29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业态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设计策略研究——以南风古灶为例

    莫畏;代思婷;

    “存量规划”时代,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更新活化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及城市发展,且影响了街区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风古灶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业态优化平衡文化传承与街区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提出协调街区风貌、分区凝练主题、强调文化体验、重塑图底关系等策略,以促进街区文化传承及良性发展,期待为后续街区更新活化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再生理念下的常州金坛八百市场价值及更新策略研究

    王曙光;

    文章基于“城市再生”理念从文脉、肌理和区位三方面,剖析常州金坛八百市场的地块价值,同时从文化、业态和秩序三个角度探讨其发展至今所遇到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应的更新策略,以期为新时代城市更新工作提供设计策略指导,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效应。

    2024年11期 v.31;No.29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地段有机更新路径研究——以南宁市三街两巷有机更新为例

    时湘斌;覃晶;

    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文章以城市针灸为理论出发点,结合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改造实践,探索了历史街区“针灸式”有机路径模式,提出了穴位活化修缮建筑风貌、功能激活提升功能业态、脉络贯通完善街道设施、机制调和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等城市针灸的渐进式更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 外墙夹心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安全性分析

    井志彬;钱昊成;常江;蒋涛;

    外墙夹心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但长期使用过程中受风荷载及地震荷载作用,可能受损破坏或脱落,存在安全隐患。文章以淮北师范大学新工科实习实训楼为工程实例,根据风荷载及地震荷载组合,分析目前采用的外墙夹心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结构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风荷载及地震荷载不同组合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建筑高度H≤80m及在基本风压ω0=0.85kN/m~2且建筑高度H≤30m的夏热冬暖地区,采用目前使用的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结构均满足安全使用要求,但是在基本风压ω0=0.85kN/m~2且建筑高度H≥80m的夏热冬暖地区,目前采用的外墙夹心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结构不满足安全要求,需要改变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尺寸或更换结构的材料以达到安全要求。

    2024年11期 v.31;No.29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抛法排气孔布置方式对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影响研究

    曹跃军;黄政哲;崔朝赟;

    文章结合宁波鄞州曼哈顿大厦项目,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高抛法排气孔布置方式对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的影响,并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浇筑技巧。结果表明,排气孔的设置能明显消除环板下空腔情况,当钢管柱直径大于1m时,如对混凝土成型质量要求较高,应采取正向与侧向排气结合的布置方式,个数均不少于3个,如对主体结构完整性要求更好,宜采用正向排气布置方式。施工中浇筑时需对环板节点处进行充分振捣,并用空鼓锤进行逐个排查,施工缝宜留在分段处的0.5m以下的位置。

    2024年11期 v.31;No.295 66-6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桥梁顶升施工技术分析

    王杰;

    桥梁顶升技术是利用液压千斤顶顶升,在不破坏原桥面铺装层、栏杆扶手、人行道、梁板间的连接下,使该桥梁整体升高到设计高度的施工技术。文章以G4211宁芜高速皖苏界至芜湖枢纽段改扩建工程NW-01标匝道桥AK0+277.422桥梁顶升工程为例,阐述了顶升技术的施工原理,详细分析了桥梁顶升施工的施工过程,使用了同步液压顶升控制系统进行同步施工控制,提出了桥梁顶升的施工控制要点,为相关从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68-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下结构中抗浮锚杆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安文广;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工程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抗浮锚杆作为解决地下结构因地下水压产生上浮现象的重要手段,提升抗浮锚杆在地下结构抗浮中的施工质量,消除影响抗浮锚杆的不利因素效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依托某办公楼地下车库项目,对影响抗浮锚杆施工质量的因素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未设置定位措施”和“注浆管未深入浆体”是影响抗浮锚杆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设置定位架和减缓注浆管拔出速度效果显著。不仅节约费用,还提高了施工效率与质量。

    2024年11期 v.31;No.29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结构研究与应用

  • 玻璃幕墙面板的几何特征对其动态响应的影响分析

    屈招政;孟明卓;曲京儒;解恒辉;张珑;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玻璃幕墙面板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对其动态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面板的尺寸增加会导致固有频率显著降低,而模态振型的最大值也随之减小,揭示出尺寸与动态性能成反比的关系。此外,长方形面板的长宽比对其振动特性也具有显著影响,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对面板比例的精确考量的重要性。这些发现为优化幕墙设计与提高结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抗震性能方面,结果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保其在常规及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性能。

    2024年11期 v.31;No.295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横缝间摩擦系数对拱坝开度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陈昕;景月岭;

    拱坝在施工时,需在各坝段之间设置横缝,分段浇筑坝体,横缝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张开、闭合和滑移等现象,对坝体的地震响应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某拱坝有限元模型,以横缝间摩擦系数为控制变量,对不同控制变量下的拱坝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对拱坝横缝开度地震响应的影响,为拱坝横缝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性能化设计在框架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加固中的应用

    朱子杨;白丹阳;

    文章根据最新规范和性能化设计的研究,将性能化设计融入屈曲约束支撑加固设计方法中,进一步完善减震加固设计的理论框架,借助现有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和可量化指标。结合实际工程对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性能化设计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原结构性能水准的校核,并与采用屈曲约束支撑的减震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基于性能的屈曲约束支撑加固设计方法能够解决结构原先存在的扭转问题,可显著提升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

    2024年11期 v.31;No.295 79-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材对L形钢管束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滞回性能影响

    徐松涛;

    文章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试验试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钢材、钢板厚度、钢管束厚度对L形钢管束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ICSW-L)受力性能的影响,验证建模方法、参数设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对L形钢管束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足尺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评估钢材强度等参数对该类组合剪力墙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参数变化所对应的结果。

    2024年11期 v.31;No.295 82-8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LCD-基础隔震结构混合控制抗风性能研究

    符川;朱新宇;张梓辰;

    文章探讨了基础隔震技术结合调谐液体阻尼器(TLCD)对高层建筑抗风性能的提升研究。基础隔震技术虽然可以显著减少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但可能增加建筑对风的敏感性。TLCD因其经济性和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建立了20层Benchmark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仅采用基础隔震与采用基础隔震+TLCD混合控制的风致响应。结果表明,混合控制方案可以显著减小结构位移和加速度,顶层加速度降低约30%,有效增强了基础隔震建筑的抗风性能和居住舒适性。这项研究为高层隔震建筑的风振控制提供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用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11期 v.31;No.29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BAQUS的装配式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滞回性能分析

    蒋琦;

    文章设计了1榀单层单跨1∶3缩尺的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6个参数对滞回性能及复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棒预应力的增大,框架的耗能能力变化不大,复位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削弱的趋势;柱钢材强度、核心混凝土强度对框架的滞回性能和复位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增加框架柱的含刚率对耗能能力影响不大,但可以改善复位性能;改变钢棒的直径以及数量对框架的耗能能力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框架的复位性能;通过改变钢棒直径和钢棒数量可以使框架所配置的预应力钢棒的截面面积最优化,得到最优的复位效果。

    2024年11期 v.31;No.295 88-9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高斯贝叶斯网络的高支模支架体系安全性能评定

    杨柳;余方园;唐建章;陈强伟;

    高支模支架体系在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广泛,其安全性能评定是确保工程稳定性和施工人员安全的关键,传统的安全评定方法依赖于静力学分析和工程经验,难以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文章以某城市高架桥为例,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贝叶斯网络(GBN)的高支模支架体系安全性能评定方法,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自重、温度荷载、不均匀沉降三个关键因素,获取支架体系在不同荷载组合下网络训练数据,构建具有复杂映射关系的高斯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对支架体系安全性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数据训练后的高斯贝叶斯网络能够准确地实现高支模支架体系安全性能评定,为高支模支架体系安全评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2024年11期 v.31;No.295 91-9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跨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施工阶段地震易损性分析

    谢杨;

    为分析大跨径连续梁桥不同施工阶段的内力状态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某大跨径连续梁桥为例,在OpenSees软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及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施工状态下桥墩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考虑竖向地震动将增大施工阶段桥墩的损伤概率;合龙后的成桥阶段相比于施工状态下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显著降低,因此应更加关注施工阶段的桥墩震害。

    2024年11期 v.31;No.29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节能

  • 低碳城市背景下低碳建筑的要求与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张惟宁;殷明凯;孟梓帆;

    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碳排放量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20年,我国CO_2排放量达到了约百亿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三成。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且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蜕变的关键时期,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绿水青山,是长期的工作重点。文章总结归纳了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与可行措施,并结合南京部分典型案例具体分析,旨在为城市低碳行动贡献绵薄之力。

    2024年11期 v.31;No.295 96-9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博物馆文物库房温湿度调控节能措施研究

    周名煜;

    博物馆文物库房是文物保存的关键场所,库房内的温湿度需要使用空调设备调控至一定范围,也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了节约能源,同时保持库房内部温湿度稳定,文章从库房施工装修和空调设备调控入手,提出了文物库房温湿度调控的节能措施,并通过实例分析了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为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某康养度假酒店动态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曹亚军;

    文章采用DeST-c能耗模拟软件对安徽某康养度假酒店进行能耗模拟计算,分析全年气候条件下酒店空调负荷变化特征,比较酒店各功能区域空调负荷占比情况,结合不同入住率时空调负荷变化特点,提出在冷热源方案选择、空调系统分区及过渡季免费冷源使用上需考虑的问题,为同类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材料

  • 商品再生粗细骨料性能分析与评价

    陈彬;花旭;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将废弃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加以利用,可以大大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文章从颗粒级配、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压碎指标五个方面对商品化再生粗细骨料进行测定,并与天然粗细骨料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再生粗细骨料与天然粗骨料相比具有高吸水率、高含泥量、高压碎指标的特点,并结合再生骨料的特点提出了现阶段再生骨料高值化研究与应用的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再生骨料商业化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4年11期 v.31;No.295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玄武岩纤维/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丁晓斌;张松涛;刘雨姗;张金松;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掺量和橡胶取代率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文章对橡胶取代率为5%、10%、15%,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1%、0.2%、0.3%的玄武岩纤维/橡胶混凝土进行了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随橡胶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佳掺量为0.2%。玄武岩纤维的桥接作用对提高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增韧阻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玄武岩纤维增强橡胶混凝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11期 v.31;No.29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塑化剂和水灰比对改良膨润土性质的影响

    周斌;付冬平;林春秀;张弘;

    文章通过设计试验相结合,分析了塑化剂和水灰比的含量对改良膨润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塑化剂含量12%~20%的区间,随着塑化剂含量的增加,抗沉降能力变化不大,在塑化剂含量从0%~12%的区间内,塑化剂含量对抗沉降能力影响巨大,所以就泥浆的力学性质中的抗承载能力来分析,塑化剂的含量不宜低于8%;当水灰比在2~3的范围内,泥浆的抗承载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而当水灰比在1~2时,泥浆的抗承载能力变化不大。就抗承载能力而言,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因素,泥浆的水灰比应在1~2的范围内为宜。以期为工程应用中的膨润泥改良的优化配比提供了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泥-粉煤灰砂浆抗压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王建华;

    文章针对低水胶比的水泥-粉煤灰砂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砂胶比(S/B)、粉煤灰掺量(F/B)、水胶比(W/B)及养护龄期(T)的抗压强度模型。结合各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泥-粉煤灰砂浆抗压强度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均具有较高的R2和较小的RMSE。回归模型的归一化系数表明,砂胶比、水胶比及养护龄期的影响最显著,粉煤灰掺量影响最小。模型误差进一步表明低水胶比的水泥-粉煤灰砂浆抗压强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靠性,且最佳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可为水泥-粉煤灰砂浆配制及其在矿山井巷围岩支护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寒地区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

    鹿波;王洪志;

    针对高寒地区中天然砂资源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情况,文章研究了水胶比和强度等级条件因素下,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配合比差异及其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同一强度等级条件下,坍落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加而增加,抗压强度随之减小;当水胶比相同时,天然砂混凝土坍落度大于机制砂混凝土,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天然砂混凝土;石粉的添加能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强度。

    2024年11期 v.31;No.295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教学

  • “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刘洋;杨光昌;李飞;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土力学”课程中体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土木、水利、交通等伟大工程案例为载体,以彰显中国人民智慧的大国重器、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及社会责任感等元素为内容,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设计。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结合点,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2024年11期 v.31;No.295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路基路面工程”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董连成;孙大珩;孙勇;高霞;黄学欣;

    文章为实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课上讲授+课下实践”,开辟工程实践问题与专业理论知识相贯通的“新工科”教学途径;通过“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建设课程思政元素与工程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新工科”课程内容;通过“理论引导+实践应用”,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新工科”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质量。

    2024年11期 v.31;No.295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康小方;

    文章将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育人目标相结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情情况,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要点,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融入路径,以期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开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价值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126-12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栗晓林;王恩茂;博洋;何丹丹;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文章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在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指出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工科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建设要点,提出将PBL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引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满足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2024年11期 v.31;No.295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赛证一体化教学研究——以“BIM计量与计价软件”课程为例

    陈洁;

    文章立足于高校“BIM计量与计价软件”教学实践活动,分别从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训赛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针对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和实践探索。该教学模式显著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年11期 v.31;No.295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

  • 某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的分层开挖方案对比研究

    江浩;姚华彦;李仁杰;王立波;程锦;刘武;

    文章针对国内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地下洞室群开挖施工过程,使用FLAC3D对不同的具体开挖方案进行了围岩扰动模拟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开挖方案下的洞周围岩的应力应变、塑性区分布变化与观测点位移的变化,选定了其中的最优开挖方案:优先对主厂房和尾闸室进行开挖,随后再进行主变室的开挖。在开挖过程中,洞室结构受到开挖扰动的区域主要位于主厂房和尾闸室的左右两侧,在主厂房的顶部产生了最大的沉降变化。该模拟计算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地下洞室开挖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线盾构下穿风化砂岩既有管线变形受力分析

    郝昊;刘昊;汪东林;吕秋玲;

    文章以合肥某地铁项目为例,运用FLAC3D软件对风化砂岩盾构掘进施工进行模拟计算,并就模拟结果各个工况下的位移与应力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线盾构掘进对风化砂岩中管线的位移影响更类似于矢量叠加的结果,管线主要承受环向拉应力和纵向拉应力,埋深浅的管线受到纵向拉应力值在掘进过程中较大,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监测数据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深基坑工程安全评价

    陈延可;李嘉豪;胡金木;

    深基坑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其安全状态受基坑支护体系和基坑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评价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文章以郑州市某研发中心深基坑监测数据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三级综合评判模型,通过选取梯形分布隶属函数确定各因素在不同风险等级中的隶属度,综合计算分析该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工程实例评价结果与现场风险等级相符,采用AHP-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深基坑安全评价准确有效,可为深基坑安全监督管理与风险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024年11期 v.31;No.295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时序DSM的基坑土方开挖动态监测技术分析

    俞璐璐;李明勇;张伟;杨永生;

    文章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时获取基坑施工影像,建立基坑施工场景三维实景模型,利用三维实景模型直观定性分析基坑土方开挖的时空变化,动态掌握施工态势,并通过构建基坑数字地表模型,利用布料模拟滤波算法,过滤场景中所包含的地物要素,进而通过叠加多期基坑DSM,计算基坑开挖土方变化量,实现对基坑土方变化量精准定量计算,提高土方开挖的高效动态监测效率。

    2024年11期 v.31;No.295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既有隧道在上覆基坑施工扰动下的影响区划分分析

    马晶晶;赵昊磊;

    既有地铁盾构隧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工扰动的影响,尤其是既有隧道上方进行开挖施工,施工扰动影响程度将直接决定施工方案的实施。文章针对实际施工中扰动难以估算的问题,采用数值仿真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工程设计不同工况,建立了大量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以既有隧道上浮变形位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隧道管片受开挖的影响程度,并引入两个因子N1和N2,对开挖影响区进行科学划分。结果表明:受基坑开挖影响,下卧隧道截面呈“竖椭圆”状变形,且拱顶变形趋向基底中心处;通过引入两个系数N1和N2,结合三级控制标准对隧道变形影响区进行划分,有利于快速评估开挖扰动影响程度。

    2024年11期 v.31;No.295 148-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波地区复合地层盾构管片上浮影响参数研究

    郭建磊;吉冰冰;陈雪峰;李博;吴联棒;

    管片上浮作为盾构隧道施工中的一大难题,不仅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地下管线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不同参数对盾构管片上浮规律的影响,文章利用数值模型软件,建立了系列模型,分别对不同地层属性、浆液性质及隧道埋深下盾构管片的上浮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浆液重度的不断增大,管片最大上浮量受其影响程度也逐渐增大,不同浆液重度对管片顶部与底部上浮量差值的影响不大;相同土层条件下,管片最大上浮量随隧道埋深的增加而减小,隧道埋深每增加1m管片上浮量减小约1.9mm;随土层黏聚力或内摩擦角的增大,管片上浮量的数值与变化率均逐渐减小,且管片上浮量对内摩擦角敏感性相对更大。

    2024年11期 v.31;No.295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湿地蓄洪区管桩驳岸稳定与应力应变分析

    郑杰;王魏堃;刘康;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是合肥市重点建设的生态水利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安徽巢湖时首次提出的建设模式。管桩驳岸作为湿地中重要的护岸形式,其稳定性和应力应变情况对驳岸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文章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对管桩驳岸的稳定性进行初步验算,利用ANSYS软件对管桩驳岸的应力应变进行分析,针对生态湿地蓄洪区行洪的特点,分别考虑只有重力荷载作用和驳岸处于不同水深淹没状态的情况。从稳定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有设计方案下管桩处于稳定状态。基于应力应变分析结果,随着淹没深度的增加,管桩驳岸的竖向变形也在逐渐增加,且管桩承受的荷载也在不断增加。但管桩的应力远小于管桩的设计值,管桩驳岸的稳定性较高。

    2024年11期 v.31;No.295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粮库区不稳定土质边坡治理设计分析

    梁厅;张利芳;张艳;高小航;李向阳;张广乾;

    国内许多老的粮食库区多建于土质边坡体上,采用人工开挖建设粮仓,从而形成了大量不稳定边坡体。文章通过对某粮库区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土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饱和状态下处于不稳定-基本稳定状态[1]。结合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提出了“土体清理+坡底挡土墙+削坡+锚杆格构梁+截排水+绿化”的边坡治理方案,既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也能提升粮库区的观感质量。

    2024年11期 v.31;No.295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交通工程研究与应用

  • 重叠隧道施工顺序施工及洞内注浆加固措施影响研究

    吴天祚;祝磊;查安敏;

    文章依托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灵璧路站-耀远路站区间盾构隧道施工工程为案例,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研究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的开挖顺序以及后建上隧道施工对先建下隧道的加固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先下后上”施工比采用“先上后下”施工顺序所引起的二次扰动小。在采用“先下后上”施工顺序时,提出三种加固措施,研究得出采用夹层土注浆加固控制效果最好。

    2024年11期 v.31;No.295 159-16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主材单方造价的25m、30m跨径小箱梁经济性比较分析

    杨全博;

    文章通过广东和上海两地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在不同跨径、宽度条件的组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主要材料用量、单方造价和小箱梁组合造价等多方面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设计了小箱梁组合经济性系数公式,以实际案例验证,为类似工程造价控制和方案比较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11期 v.31;No.295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管混凝土桁架式拱桥结构优化与强健性研究

    余钱华;包浩;岳智鹏;周志宇;

    随着我国交通基建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在山区中建设,桥梁跨径也越来越大,对桥梁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评判桥梁设计以及优化后的桥梁结构合理性,文章提出了综合考虑强度、稳定性、刚度、关键位置强度、强健性富余度指标的统一公式,可对桥梁结构合理性进行评分,得分越小,桥梁设计越合理。此外,还提出一种桁架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轴线的优化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效果较好。

    2024年11期 v.31;No.295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横梁轻型T梁受力特性分析

    周云;慈伟主;

    文章以某公路25m跨径的节段拼装轻型T梁桥为例,考虑车辆荷载作用下,基于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横梁、护栏、主梁和铺装层等关键设计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护栏能够有效降低主梁弯矩10%~30%;跨中的横梁对于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具有显著效果;铺装层的厚度对于荷载的横向分布影响不大。上述设计方法和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似结构,对于推动预制桥梁工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4年11期 v.31;No.295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线梁桥同步顶升内力及支撑系统受力分析

    陈向阳;王定华;万飞;魏鹏程;

    在桥梁维修和改造中,特别是在旧桥竖直方向的抬升和改造中,桥梁顶升是一项重要技术。曲线梁桥在桥梁中占比较大,其顶升施工相较直线桥顶升更复杂。文章依托某大桥的顶升施工项目,对曲线桥梁顶升施工过程中的内力变化和大行程顶升施工中支撑系统的非线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顶升施工中桥梁的内力以及支撑系统的受力性能,可为顶升施工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为桥梁顶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11期 v.31;No.295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顶管通道上跨既有地铁区间影响分析

    朱泽峰;

    随着地下空间的广泛开发利用,在已运营地铁隧道中建设通道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隧道上部进行土体施工会导致周围土体的移动,对既有隧道造成一定影响。文章依托某管廊通道实例,基于Midas/GTS NX分析顶管通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结合监测数据,探讨隧道变形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检测试验与测量技术

  • 某加油站罩棚网架检测与鉴定分析

    崔萌;李后军;陈奔;

    文章以某加油站为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对加油站网架罩棚进行检测,结合检测数据和设计验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发生变形,易造成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建议,该加油站的检测鉴定分析可为类似结构安全性鉴定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31;No.295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有限元的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温控监测方法分析

    徐磊磊;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水化热作用明显,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文章提出基于有限元的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温控监测方法,建立大体积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判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分布及特征值;进行混凝土温度测点的布置,确保能够准确测量混凝土内部不同高度、中心和边缘的温度变化;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判断混凝土的温度升高速率和温度分布状况,从而调整施工措施。实例分析表明,基于有限元的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温控监测方法能够准确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进行监测,测试与现场温度数值的变化较为一致,有限元计算能够测量出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环境温度的变化,以便实施大体积混凝土现场的浇筑和控制。

    2024年11期 v.31;No.295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经济与管理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住宅工程质量品质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薛志琪;焦伟臣;王琪;刘俊衡;康帅;

    当前民众对于住宅产业的品质需求不断提升,住宅工程质量在其发展进程中愈发受到重视。为对评估住宅质量品质提升提供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分析品质提升的住宅工程质量现存问题的问卷结果,筛选得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面向品质提升需求下住宅工程质量量化评价决策模型,最终得到优化住宅工程质量品质评价中各指标权重。

    2024年11期 v.31;No.295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资源配置均衡的PPP项目风险分担博弈研究

    苑丁杰;

    风险管理和风险分配研究一直是PPP项目研究的重点,但是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转移风险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相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PPP项目风险分担与资源配置关系缺乏相关研究。文章以PPP项目风险分担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构建PPP项目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资源配置的博弈模型及在既定的资源配置均衡状态下两者风险分担的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当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均提供不同程度资源时,其自身提供资源越多则承担的风险越大。

    2024年11期 v.31;No.295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施工机械伤害事故危险性分析

    郭创奇;

    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建筑行业的重点关注。为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基础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将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通过权重排序分析表明:机械设备自身因素对基础混凝土施工的机械伤害事故影响最大,是引发该类型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2024年11期 v.31;No.295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