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纯;刘彬;刘沅;
目前城市风貌危机凸显,城市风貌是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而城市家具是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湖南省汉寿县城城市家具为例,从地域文化视角,凝练地域文化,提取文化要素,融入城市家具设计,从城市家具规划定位、控制的总体结构、设置指引三个层面进行了家具规划,推动了城市整体空间提质升级。
2022年05期 v.29;No.265 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宸;陈苏鲁;
近年来,垃圾填埋场的相关问题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效益严重影响大众健康,景观改造成为缓解邻避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借鉴专家学者的成果构建评价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单因素权重,并对由垃圾填埋场改造而来的花都汇生态公园进行满意度评价,总结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原则及方法,为相关案例提供借鉴价值。
2022年05期 v.29;No.265 7-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明岐;孟瑾;
日本园林的形式以及种类繁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其通过园林要素之间的巧妙组合及布置最终给人一种平和的幽寂感,让人身在其中便能感受到浓浓的禅意。文章通过对枯山水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阐述,并以龙安寺为例来探讨研究日本枯山水园林,通过对枯山水园林的分析,希望能带给中国园林造景一些启发。
2022年05期 v.29;No.265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姚靓凯;
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如何加强乡村建设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乡村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失去了原有的样子,乡村原本所具有的生态人文景观已经越来越少见。文章通过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中的沿线乡村改造提升实践,总结概括了在生态修复当中,如何针对性地打造村庄风貌的策略。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使乡村景观规划变得更加具有其人文地域特色,才能促进乡村更好发展。
2022年05期 v.29;No.265 12-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邱媛媛;赵亮;
从人性化的角度构建地铁站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地铁站室内空间色彩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人性化设计的表达,阐释人性化设计方法的操作性。文章通过对地铁站实践案例的分析,结合地铁所属的室内空间,重点关注人性化设计在地铁站室内空间的应用。地铁色彩的人性化与室内空间的整合是设计过程的关键,借助认知理论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色彩设计的人性化特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地铁室内空间中色彩的品质及人性化的表达。
2022年05期 v.29;No.26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波;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尚未结束,疫情防控成为新常态。为切断和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到后疫情时代下的防控工作中。通过第三卫生间防护设计探讨,探索构建健康的公共出行环境途径,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022年05期 v.29;No.265 17-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祥伍;周金悦;刘古月;
基于场所依恋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策略,对场所依恋视角与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之间的良性互动,探讨老年群体与社区公共设施互动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作用。文章通过对二者内在关系的分析,探寻二者互动的意义与价值。结合场所依恋与社区公共设施基本概念,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要素出发,结合社区老年群体行为模式及生活方式的研究,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体系。由此提出了基于场所依恋、适老化相结合的“老旧社区”创新建设模式,从老年人用户感知与行为心理需求出发,探寻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的策略与可行性方法,促进老旧社区居住质量的提升。
2022年05期 v.29;No.265 19-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嘉祺;
文章通过对空间设计要素中“软硬”相对性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从影响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出发,选取图形、色彩、材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所表现出的“软硬”相对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剖析隐藏在表象下的情感与思维。在各要素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让组合的形式变得多样化,也使整个空间更富层次感,包含更深的空间内涵,从而深化对于空间设计要素的应用认识。
2022年05期 v.29;No.265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遆升;陈熙;
城市历史性住宅是体现当地历史文化,记载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但是在“存量时代”背景下,绝大部分历史性住宅都受到了很大的蚕食和破坏,如何保护与更新这些历史性社区成为难题。运用微调式、柔性介入的方法,采取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在保护城市记忆和文化延续的同时,对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使得社区内部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带动一定的旅游业发展,激发社区活力。
2022年05期 v.29;No.265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宇娇;杨婷婷;晏峻鸿;韩少强;赵真;黄研;闫杰;
以两河镇三门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研究为背景,结合相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节能文件而提出的一系列致力于提高三门村整体人居环境水平的一系列举措与完整实施方案。利用两大产业双循环,“以景养村,以产提能”的新概念逐步使三门村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壮大,不断改善,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长足的发展进步。
2022年05期 v.29;No.265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焯轩;李绪洪;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历史街区活力提升情况较高重视,其在历史街区的文化建筑及活动提升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当下历史街区呈现出的文化与城市发展样貌及广大群众的日常活动缺少密切联系。文章在简述历史街区、活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广州东山口现状,从文化定位、文化产品、建筑空间、群众参与四大方面分析历史街区的活力营造情况,较为详细地探究历史街区活力水平的策略方法,不仅要实现对历史文化的全面保护,还要强化现代城市和历史街区之间的关联性,对城市文化发展进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022年05期 v.29;No.265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永东;
近年来新建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幼儿园建筑设计水平良莠不齐,所呈现的品质也参差有别。作者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根据过往经验,从空间效率提高、动线规划整饬、适幼措施完善和健康环境优化等四个维度来浅析幼儿园建筑设计品质提升策略。
2022年05期 v.29;No.265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洪雷;陈大明;董宜强;
文章通过对装配式墙体灌浆过程研究,分析总结了隔层灌浆的优势,详细叙述了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施工技术特点和案例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间歇时间,增加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连续性,为高层住宅装配式墙体灌浆施工提供了借鉴推广使用。
2022年05期 v.29;No.26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金春;张伟光;邱正超;吕振葱;张可亮;
建筑是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它既是实用的实体,又包含了美化价值,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幕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显著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与观赏价值。哈尔滨万达茂项目外幕墙结构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该项目上部滑雪场主体结构为钢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东区、中区及西区。其中东区由四根16.502m×14.10m×53.533m的巨型70°斜柱支撑上部庞大的架空悬挑体建筑,巨柱外侧采用铝板幕墙进行封闭。由于幕墙整体为异型结构,空间角度、位置连续非线性变化,对幕墙施工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现场幕墙安装采用三维空间定位配合斜向吊篮内拉、外撑施工技术,解决V字形斜筒幕墙安装施工难题。文章以此为例介绍V字形幕墙施工流程,为此类项目的施工及推广提供了可靠经验。
2022年05期 v.29;No.26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浩;张建;杨杰;王小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逐渐加大。受限于城市土地空间开发的约束,大跨度浅埋双联拱隧道孕育而生。针对大跨度浅埋双联拱隧道中的中隔墙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大跨度浅埋双联拱隧道中的中隔墙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2022年05期 v.29;No.26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一甲;
普通石膏板可以做出一般的折面、高低顶棚等,但不能做出复杂的造型,例如圆弧形双曲面等。GRG是经过不同生产工艺成型的一种无机复合材料,通过对该工艺在施工中的不断总结、改进,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内装饰造型中。安徽创新馆项目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天棚吊顶采用GRG异形吊顶喇叭口灯槽施工技术,采用预制式的生产工艺,并使整个曲面形成几何形状、镂空花纹等任意的设计造型,其强度高、不开裂,实现了产品的无缝对接,文章主要通过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的分析,对其进行阐述。
2022年05期 v.29;No.26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亦长;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层住宅结构来看,外墙通常都是利用钢筋混凝土以及加砌块砌建构成的,由于该结构外墙存在的外墙墙体开裂及渗透的典型问题突出,墙体开裂与渗透问题始终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快速发展,利用铝模技术+全混凝土外墙是防止出现墙体渗透与开裂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有效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为此,文章以工程实例项目建安商住大楼为例,展开铝合金模板+全现浇混凝土外墙的应用展开分析,以期提升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为更多同类型工程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5期 v.29;No.26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吕健;
文章以某科研中心大楼实际工程项目施工应用为目标,结合该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首先对工程应用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原材料优化配比设计,并经现场试验后满足要求投入应用。其次对该工程中应用的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展开了无缝施工的技术研究,并经施工现场测试表明,工程中通过原材料优化,并对混凝土砂浆料的优化配比后,在混凝土应力及其强度、裂缝控制、动态养护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本工程实际应用的混凝土原材料优化、配比措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对于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裂缝控制及浇筑施工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2022年05期 v.29;No.26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大文;
近年来大量高层住宅建筑采用铝合金模板施工,铝模板的大量使用得益于其特有的优势:在技术方面铝模板强度高,质量轻,易搬运,浇筑的混凝土成型效果好,能循环使用。在经济方面,与传统的木模板相比,铝模板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因此,铝模板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章根据作者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使用铝模板施工的一些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2022年05期 v.29;No.26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雷鸣;刘泞玮;张海军;黄庆瑞;
“新工科”是当前国家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战略,而工程管理专业则是拥有工科背景的交叉学科。聚焦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如何有效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阐述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现状及整体特点,从加强校企合作、挖掘学生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2022年05期 v.29;No.265 8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小迪;刘辉;付会龙;
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土建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客观、系统、科学地评价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满足当前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CIPP模型和AH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并以吉林省某高校土建类专业为例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提供培训的合作企业、校院两级的鼓励支持措施和任教前的工程训练经历等指标,是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2年05期 v.29;No.265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丽;张琳邡;刘丰榕;
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制冷技术”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十分必要。在明确改革思路,细化课程思政实施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同步实施的方法,并探索了新的考核方式,为制冷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29;No.26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吉;冯骋;陶美竹;
“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岗位胜任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课程为房屋与桥梁工程专业课程,与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多门课程知识交叉。尽管教师很努力地教,学生很努力地学,但是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与学生最终反馈的学习效果差距较大。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展开研究,通过传统的问卷和访谈与微信对话开放平台形式,以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寻找导致本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关键问题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期待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后疫情时代建立线上课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5期 v.29;No.26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颖;梁献超;吴琅;田雨欣;
基于满足我国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结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发展,提出混合教学模式下建筑设计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融合建筑设计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建设,建立纸质和数字化结合的教材。通过对教材初步使用效果分析,总结教材改革对启发学生开拓设计思路、专注人性化设计思想,加强制图规范能力和提高专业竞赛成绩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年05期 v.29;No.26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史永涛;闫春岭;
从工程认证的视角下讨论了土木工程专业课对毕业要求目标的支撑关系,以课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例说明了课程目标的确定,在此基础上重构知识单元要求及考核方式,并以一届学生的成绩尝试进行了达成度评价分析,提出了持续改进措施,进一步讨论了改进评价方式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2022年05期 v.29;No.265 97-9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舒灵智;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思政育人目标不清晰、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考评不到位等问题,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为例,从突显思政育人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完善思政资源建设、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年05期 v.29;No.265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宇;李琳;蒋连接;高立;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创新项目平台、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方法,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29;No.265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幸辉;宋寿剑;
混合式教学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下得到有效推行,虽然已有相关研究和实施,但在具体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依据“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从专业课程视角出发,重新梳理混合式教学在教师、学生、教学三个维度方面的认知问题,分析混合式教学线上和线下的优缺点,通过重构任务合作式教学模式、有效更新的知识模块化模式,对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融合。
2022年05期 v.29;No.265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波;程毓;邢德稳;陈香;
近些年来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即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职场工作实践时,更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所以教师要重视“工匠精神”的传输与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维度进行有效地结合,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成果。基于此,文章重点对“工匠精神”语境下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探究。
2022年05期 v.29;No.265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沙沙;
建筑与装饰材料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深入研究课程的教学现状,并给出以协同育人为主导的“三维一体”建筑与装饰材料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05期 v.29;No.265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凯;范一鸣;
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业生产方式正在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为解决装配式建筑人才匮乏问题,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行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围绕着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和技能竞赛等五点,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结合高科技,贯彻新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工业化建筑的技能型人才。
2022年05期 v.29;No.265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玉林;周海波;
在高校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占据核心地位,然而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着比相近层次公办院校弱的短板。如何有效整合师资力量,成为民办院校在专业建设上需要细心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绵阳城市学院为例,分析土建类专业课程组建设与实践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并提出一些思考,为相关专业在课程建设乃至课程组建设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2年05期 v.29;No.265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欣泽;
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为例,进行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究。主要从设置教学目标、构建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课程实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开展探讨,为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课堂思政提供探索和借鉴。
2022年05期 v.29;No.265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正斌;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国建筑为主线,根植优秀建筑文化基因,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以“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022年05期 v.29;No.265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占甫;莘子健;付聪;李玉豪;张家铭;
针对现有岩石本构模型在模拟初始压密阶段非线性变形时存在的不足,在分析岩石变形机理的基础上,将岩石抽象为由空隙和骨架两部分组成的材料,结合宏观与微观综合分析了岩石变形与空隙和骨架两部分变形之间的关系。选用Drucker-Prager准则并以含有大量初始微结构面的千枚岩为对象,对其在低围压状态下的全过程变形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利用统计损伤理论建立岩石的本构模型,并给出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将文章模型和已有相关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有效地验证了文章所建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2022年05期 v.29;No.265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雷;杨晓峰;刘来肥;黄秋菊;马庆骁;刘清华;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楔形桩纵向动力响应三维分析模型。对竖向激振力荷载作用下的桩顶速度时域曲线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同拾振点、桩身弹性模量、楔角、桩长和土体特性对楔形桩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拾振点信号由桩中心向外,约在0.6 R处效果最佳;随着楔角增大,入射信号与第一次桩底反射信号间的曲线段整体随楔角的增大而逐渐下沉;桩身弹性模量、桩长、土的剪切波速对纵向动力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2022年05期 v.29;No.265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建成;傅赛男;姜爱斌;
以深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为分析工程动态风险的依据,按照基坑工程的三个施工阶段,即开挖前准备阶段(包括围护结构施工)、开挖阶段和地下结构施工阶段,进行分析不同施工阶段的风险变化,找出可能的风险因素及事故发生途径,提出施工期重大风险防控措施及应急措施。对类似的深基坑风险控制提供控制措施及修复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2022年05期 v.29;No.265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惠雷;程澍;左志远;
拟建工程位于江苏省黄海之滨,该地区地基土层情况复杂,土质较差,地下存在大量软弱土层、风化碎石,甚至出现喷砂、喷水等现象,对工程建设非常不利。结合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研究,采用实际现场勘查。针对基础底面存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基的情况,采用微型桩加固处理,减少了基础沉降。通过处理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上拔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桩间距小、桩身直径合理、桩身短均具有工期短、经济成本低的特点,分析总结高耸输电塔的基础加固方法,提出在工程中需要加强关键工序质量管理要求,加强设计前期方案设计等处理方法。可以为类似地区输电塔建设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29;No.265 128-12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红桂;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粉土、粉砂层厚度大,承压水水头高,在此区域施作深基坑工程易发生突涌,施工风险较大,做好基坑内降水十分关键。随着该地区深基坑工程的大量实践,由于深层承压水引发的坑底突涌、坑侧渗漏、底侧突涌事件越来越多,个别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事故,承压水引发的基坑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国家环保督察力度加大与政府对地下水资源保护重视程度提高,不加控制的敞开式降承压水方案逐步被禁止,如何既保证基坑施工不发生突涌,又不使地下水位降低导致临近建筑物沉降成为施工技术人员需直接面对的问题。以一起深基坑突涌事件处置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控制性降承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经实践证明,控制性降承压水方案在防止基坑突涌、控制建筑物沉降方面效果较好,有一定借鉴作用。
2022年05期 v.29;No.265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柯宅邦;陈小川;张骏;乐腾胜;
红砂岩是一种具有强度低,胶结弱,遇水易软化崩解等致灾特性的工程性岩体,这些工程性质会对地区的工程建设产生较大影响。皖南地区多条高速公路沿线分布有大范围红层路堑边坡,一旦发生失稳,将造成重大的经济及安全损失。2020年入梅以来,安徽省迎来了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其中皖南部分地区降雨量高达24小时300mm以上,属于特大暴雨,经历这场降雨后,皖南地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出现大量红层路堑边坡滑坡灾害。文章以该区域某红砂岩路堑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麦达斯有限元软件计算此次经历降雨下的边坡稳定性,并针对该边坡特性设计了桩锚加固边坡的方案。
2022年05期 v.29;No.265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百迎;
文章依托于某长江二桥管桩基础工程项目,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锤击法预应力管桩的桩端楔形体对沉桩贯入过程中引起的有效应力场和孔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桩造成管桩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土体发生应力改变,其中径向有效应力表现出“上凸”的规律;竖向有效应力表现出“下凹”的规律;环向有效应力表现出靠近桩周“上凸”,远离桩周“下凹”的趋势。在数值上,最大径向有效应力出现在桩身与桩端楔形体连接处;桩身与桩端楔形体连接处竖向与环向有效应力均减小。超孔压分布于桩端楔形体以上1/3桩长区域,径向影响范围大致为10d,对桩端下土体影响范围在5d左右。在数值上,最大超孔压随着沉桩长度的增加而呈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孔压最大值出现在桩端楔形体处,孔压造成桩端楔形体附近土体的环向有效应力减小。
2022年05期 v.29;No.265 137-13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飞;
坡脚处基坑开挖会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为了研究几何参数和强度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数值模型,分别改变多级边坡的级数、坡率、平台宽度、岩土体内摩擦角和黏结力,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研究表明,坡脚处基坑开挖深度逐步加大,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逐步减小;边坡级数、坡率以及平台宽度的变化,实质上是通过改变临界失稳状态下,最大剪应变区域的大小而影响多级边坡稳定性。此外,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敏感。
2022年05期 v.29;No.265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爱国;
沉降监测作业在大型建筑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准确且及时地分析与预报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状况,对建筑施工及运行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某住宅小区采用筏板基础的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工作,检验了水准基点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对高层建筑沉降量及沉降速率进行了分析及处理,阐述了建筑物在施工、装修及运行阶段的实际沉降情况,分析了沉降速率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可为本地区相似项目的施工安全及后期维护提供帮助。
2022年05期 v.29;No.265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刁海珠;
文章利用FLAC3D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从桩位、桩长两种抗滑桩加固参数出发,计算不同抗滑桩加固参数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了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剪力、位移以及弯矩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其周围边坡土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抗滑桩位于靠近边坡的中部时,加固效果最好,抗滑桩桩体所受到的剪力、弯矩和挠度均较大,边坡产生的塑性区范围较大,且向坡体内部延伸,但由于抗滑桩的阻隔未形成连续的滑动面,在一定范围内,边坡稳定性会随着桩长的增加而提高,当桩长L=15m、20m时,抗滑桩所受弯矩、剪力和挠度均较大,且增幅明显,加固效果最优,本算例中适合的桩长为15m~20m。
2022年05期 v.29;No.265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柳玉林;
文章以芜湖长江二桥桩基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桩尖角对PHC管桩沉桩挤土应力场的影响,并结合计算结果预测了无桩尖角下的沉桩挤土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桩尖角在沉桩过程中主要对桩尖局部小范围内的应力分布产生影响。随着桩尖角的增大,桩尖下方的负压范围逐渐减小。剪应力呈“x”型分布,剪应力为正值的区域增大,数值减小。剪应力为负值的区域减小,数值增大,随着桩尖角的增大,最终剪应力为负值的区域会紧贴桩侧,剪应力为正值的区域消失。由三组桩尖角计算结果可推测无桩尖角(桩尖角180°)时沉桩挤土应力场。推测可知s11、s22、s33、s12的影响范围均集中在离桩心10d的区域内。沉桩造成桩端的拐角处产生应力集中,s11和s33沿桩侧分布的应力明显增大。s22在桩端下方由于压缩作用而增大,桩端附近的桩侧土体由于卸载作用而减小。剪应力呈“x”型分布,上翼为负值,下翼为正值。
2022年05期 v.29;No.265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佟其伟;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产业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国家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各行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因此矿产企业也开始不断提升采矿强度和开采范围。但在勘查人员开发矿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通过对几种矿山地质灾害修复技术的介绍,以便更好地加快废弃矿山治理进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2022年05期 v.29;No.265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立军;
旋挖桩钻进工艺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若技术工艺措施采用不当、其工艺优势难以发挥。文章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旋挖钻孔桩基的基本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效果,结合工程实际,重点阐述了桩基施工设备选型、钻进机具配备及改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等,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2022年05期 v.29;No.265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