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亚鹏;陈明霞;康勇卫;
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其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深厚,对此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国民居建筑的理论体系。文章以1990-2023年期间发表于中国知网数据总库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结果表明,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研究贡献较多,并从专业的视角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逐渐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转变;研究视角是基于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传播学展开研究;研究区域集中在陕甘川、赣闽粤、滇西北文化交融区域。基于此,提出现阶段研究应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拓展其它文化交融区域的研究、加强传统民居量化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文化交融区域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晋语;杨耀宁;王美舒;徐小欢;郑世杰;薛智仁;
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有效认知是对文化空间保护的关键和基础,文章以中国传统村落白雾村的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空间句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对其整体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为保护与发展白雾村村落文化空间提供借鉴。
2024年10期 v.31;No.294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帆;刘小凯;段滨;
人工智能以文字描述生成设计图的方式,为传统从建筑学本体出发的设计方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校园候车站设计中的设计教学实验,尝试从建筑学本体内容之外进行设计的起点研究。课程借助AI软件Midjourney,实现建筑方案的直接生成和方案调整,并借助Grasshopper对生成方案进行有逻辑的参数化建模,探索了人工智能运用于建筑设计的一种方法,提供了未来建筑设计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2024年10期 v.31;No.294 1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帅;廖威;邹广新;窦智;
在全球节能、环保、减排背景下,电动汽车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ArcGIS和POI数据,分析充电站布局特征,发现其分布均匀,主要沿主干道扩散,并在大型商业用地及高密度住宅区聚集,呈现“一带多核小聚集”格局,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兼顾未来发展,为其他城市充电站布设提供经验。
2024年10期 v.31;No.29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红;
文章从多学科、多领域梳理区域韧性概念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综述了国内和国外区域韧性应用的研究进展。选取2012-2022年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区域韧性相关研究文献成果并进行一定的筛选,从发文趋势、合作关系、研究热点及研究历程进行分析。通过时区图和突变词分析每个阶段理论研究的主题重要转折点以及研究脉络的展开,最后总结了国内研究成果的不足以及分析未来研究趋势。
2024年10期 v.31;No.29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雪林;陈金泉;
城市触媒理论旨在通过改造原有元素或者引入新元素,在保证原始元素自身性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活化触媒要素,达到提升街区品质、塑造街区特色、唤醒街区活力、推动街区更新,进而促进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文章以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触媒理论,从触媒准备、选取触媒元素、塑造与激活触媒元素、控制与引导触媒反应的全流程出发,对街区进行更新设计,以期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2024年10期 v.31;No.294 19-2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冉晓娟;
高铁的开通给沿线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部分高铁新城在实际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规划发展目标。文章以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案例借鉴,以安庆高铁新城为例,从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招引、高水平建设、高标准平台、高效率工作五个方面出发,探索高铁新城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年10期 v.31;No.294 21-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伟栋;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城区的传统商圈普遍存在商业模式单一、商业设施老旧、商圈内人车流混杂导致停车困难等问题。文章以蚌埠二马路市场及周边区域改造项目为例,探索城市传统商圈更新改造问题:改造片区跨路段的地下整体开挖,构建立体化交通、立体化商业和具有传统街巷特点的商业步行系统,以实现人车分流、空间丰富、文脉传承、整体融合的高品质现代商业环境,使城市传统商圈焕发出新光彩,成为人们工作、居家之外更具温度和情感的重要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城市新地标。
2024年10期 v.31;No.294 24-2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钰;
魅力空间塑造是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新的尝试,是对空间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祁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了魅力空间塑造工作。文章以祁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例,总结说明魅力空间塑造的路径和特点,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2024年10期 v.31;No.294 27-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王培煜;陶文林;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已成为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从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轴心受压试验、偏心受压试验和抗震试验出发,总结了近几年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研究表明,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与延性,可以解决传统结构的不足,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10期 v.31;No.29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恒辉;曲京儒;屈招政;孟明卓;张珑;
针对现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胶损伤监测困难的问题,文章引入前馈神经网络算法(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FNN),通过激励不同损伤的幕墙玻璃面板,获取大量面板频域信号作为模型数据集,进行训练。结果显示,模型在第3轮收敛,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为0.010211;误差集中在0附近,呈现正态分布;所有数据拟合相关性均大于0.99。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后续在线监测幕墙安全状态提供了新方法。
2024年10期 v.31;No.29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项炳泉;李瑞林;徐丹;刘杭杭;
城市更新(建筑改造加固)是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重要性、传统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抗震加固新理论,并探讨了新型抗震加固技术应用在安徽省的工程案例等。最后,对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2024年10期 v.31;No.294 43-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豪;黄政哲;
地下室顶板在施工阶段作为场内施工车辆通行道路、材料堆场及加工场地,通常会采用加固手段增强该区域的承载能力。加固体系的选择一般受地下室层数、堆载重量、回顶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文章针对宁波曼哈顿项目4层地下室顶板回顶的实施,对多层地下室顶板的多种加固方式及加固层数的承载能力进行研究,将常规满布支撑方式优化为钢柱单层回顶,并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了配套的监测体系,对钢管受力性能进行监测,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法在降低措施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地下室流水作业的流畅性,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晟;孙成林;汪莹倩;
为深入研究架空连接和改进架空连接两种连接方案的抗震性能,文章设计了1个现浇剪力墙试件、1个架空连接装配式剪力墙试件、1个改进架空连接装配式剪力墙试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现浇试件分析了架空连接和增设角钢的改进架空连接对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架空连接虽简化了施工工艺,但抗震性能不足;改进架空连接剪力墙在角钢连接件的作用下,既能起到安装就位的作用,又实现了冷缝处的抗剪传力机理,其滞回性能、刚度和耗能能力均优于现浇试件,同时塑性发展区域上移,有效提升了装配式剪力墙的整体性,实现了“等同现浇”的设计原则。
2024年10期 v.31;No.29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杰;黎明;
铝合金管混凝土柱的耐腐蚀和耐低温性能较好,但其耐高温力学性能相对较差。为更好地了解构件的耐高温性能且提高承载力,提出高温后带肋铝合金管混凝土短柱研究。文章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构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带肋情况、混凝土强度、以及不同高温条件后对带肋铝合金管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凝土强度为参数变量时,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试件的峰值荷载越高;但外部的铝合金管对低强的混凝土约束效果要好。当温度为参数变量时,构件经过100℃、250℃温度后的承载力变化差异较小。而当温度达到400℃时,其承载力明显下降。说明混凝土和铝合金材料在经受温度较高后,力学性能会明显下降。当外部铝合金管带肋情况为参数变量时,带肋情况对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与无肋相比,8肋明显比4肋的承载力提升更多。
2024年10期 v.31;No.29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传志;
文章以跨径130m的钢箱系杆拱桥为工程依托,建立SAP2000有限元模型,选取主梁刚度、拱肋刚度和风撑刚度为结构设计参数,开展结构设计参数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主梁、拱肋及风撑刚度的变化都会导致截面内力的变化,其中主梁刚度对主梁跨中截面地震响应影响最大,主梁刚度增加20%,跨中弯矩减少5.8%,而主梁刚度减小20%,跨中弯矩则增加14.1%。此外,拱肋刚度和风撑刚度对主梁跨中截面地震响应影响较小,两者刚度减小20%,主梁跨中弯矩变化小于2%。
2024年10期 v.31;No.29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蔚平;陈俞宏;许旭卯;
梁格法是空心板梁计算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虚拟横梁刚度的取值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在取值问题上一直没有规范的准确依据。以往小铰缝空心板在计算分析中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取值,但是目前大铰缝空心板沿用之前的经验取值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文章通过梁格法建立空间模型,在静载试验中分析对比各类刚度取值间的差异,结合试验实测数据分析大铰缝空心板挠度横向分布特点,以及虚拟梁刚度取值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大铰缝空心板桥在梁格法中虚拟横梁刚度取值的建议。
2024年10期 v.31;No.294 61-6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仲业;
黏滞阻尼器是结构振动控制领域中消能减震技术所使用的经典装置,其力学拓扑形式通常采用弹簧与阻尼元件串联的Maxwell模型来表述。文章以一个10层钢框架Benchmark模型为对象,基于Maxwell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评估了黏滞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效果。同时,通过考虑不同的目标反应谱模拟了软土、硬土两种场地条件,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比了黏滞阻尼器的减震效率。结果表明,所研究的钢框架对软土场地更加敏感,黏滞阻尼器在软土场地条件下的减震效率更高。
2024年10期 v.31;No.294 64-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赫钊;
我国拱桥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部分拱桥修建年代较早,部分桥梁设计资料缺失,给拱桥结构的检测评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过对石拱桥的动载试验可以了解其动力特性,进而对工作状态做出分析评价。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多座石拱桥(其中包括实腹式拱桥、空腹式拱桥等类型)进行有限元模型计算、现场数据实测等方式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不同材料特性、不同约束条件、不同有限元模拟方式下石拱桥的自振频率及振型。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下拱桥结构动力特性的特点,总结对石拱桥动力特性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为同类型桥梁有限元建模分析、荷载试验及健康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指导拱桥检测及评定工作的开展。
2024年10期 v.31;No.29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光辉;
随着国家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业主对房屋功能及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及高度超过一定范围的建筑,除应满足静力弹性计算外,仍需采用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进行小震作用下的补充分析计算。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地震波,采用YJK软件对特别不规则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确定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及变形,并与静力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楼层水平地震作用调整系数,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可为类似不规则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70-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晓玲;李佳曦;李霄鹤;傅伟聪;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根据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一心一轴五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课堂育人与产研育人、教学评价与思政评价融合,贯穿于“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教学轴线。“风景区规划”以“一心一轴五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开展思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为风景园林专业及其他人居环境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10期 v.31;No.294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宛苑;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设计学专业的手绘表现类课程面临着授课效率低、指导时间短、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等活动较难展开等问题。文章以“环境设计表现”课程为例介绍手绘表现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SPOC视频课程和“慕微课堂”智慧平台管理工具,采取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中教师线上视频范画教学与线下技法指导相结合、课后学生通过线上范画视频进行巩固拓展以及教师线上作业批阅等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4年10期 v.31;No.294 104-10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德高;葛岭虹;刘明众;郑青青;
文章梳理了高职院校“地形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了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并以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为例,探索了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具有借鉴价值。
2024年10期 v.31;No.294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琳;李琼;
近年来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被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痛点,并以高职高专土建核心专业课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为例,探讨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式,并从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考核机制等多渠道提出解决办法。
2024年10期 v.31;No.294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霄鹤;朱里莹;黄河;李房英;任维;
“新工科”的提出,掀起了一轮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而构建动态、循环控制的本科专业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是应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需求下稳步提升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教学保障。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专业为例,首先分析了PDCA循环理论和OBE理论运用于本科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其次融合PDCA理论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环节,构建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专业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框架;最后重点从培养方案优化、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提升、健全教学监管和整改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教改措施。
2024年10期 v.31;No.294 111-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晏羽;吴霞;李蓓蓓;
混合型教学模式,即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既顺应了现代网络化教学的趋势,又保留了传统教学优势。在MOOC平台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频繁互动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采用归纳总结法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和四位一体的监督考核机制,达到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的目的。文章以“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学生调查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满意度与适应度都很高。
2024年10期 v.31;No.29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坤;黄凯;
文章以土建类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原理”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研究的必要性,其次研究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及融入途径,讨论了课程思政的课堂实施方法,为土建类高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爱霞;邓继清;王思月;
文章以“混凝土桥”课程为例,探讨基于新工科和思政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并针对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项教学改革与创新措施,包括转变教学理念、编写应用型特色教材、优化教师团队、设置多元化实践教学融合机制和建立多元化考核等,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新工科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4年10期 v.31;No.294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怡彬;殷文卿;张毅;
为培养适应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测量学”课程为例,教师充分挖掘每个教学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同时,教师主动学习、深入企业调研,衔接企业用人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构建“测量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期 v.31;No.29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美;张金萍;偶春;丁晓浩;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系统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该课程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分析“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一是优化课程安排,协调设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二是增加学业难度,加大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以期培养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系统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024年10期 v.31;No.294 124-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雷;白鹏俊;谭博;周仁战;欧元超;张尧;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里程的增加,软土地基问题时有发生,对软土地基变形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其变形控制是保障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文章结合合新铁路五河站段工程的软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该项目的技术难点,提出螺旋桩及其与管桩组合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形成整体施工工艺,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26-12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锦涛;付春友;陈钧;
基坑支护是为土体开挖提供稳固侧壁的临时支挡结构,其功能是在保护周边环境安全的同时为地下结构的施工提供所需要的作业空间。排桩+锚索支护作为一种工艺简单、高效的施工技术,确保基坑自身安全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显著控制变形能力。文章以软土地层某基坑工程为例,深入研究预应力锚索和旋喷锚索在基坑支护工程应用中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为后期类似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28-12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博;朱文海;侯宇航;
传统方法采集和处理桥梁线形数据效率低。文章提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钢板组合梁桥点云数据,建立点云模型,通过点云处理技术提取桥梁线形的方法,重点对数据获取的具体作业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及桥梁线形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某在建大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全站仪测量桥梁线形效率提升75%。
2024年10期 v.31;No.294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潇;严良淼;刘志红;路浩;李龙;
文章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一建设工程边坡开挖为例,首先进行了边坡上部红黏土卸荷蠕变试验。对比了不同初始应力下的卸荷蠕变试验应变-时间曲线特征。采用应力-应变等时曲线法确定了红黏土不同初始应力下的长期强度,并将其与常规三轴试验得到的瞬时强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GeoStudio软件对该边坡开挖后土体强度的变化以及边坡位移、应力状态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卸荷蠕变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卸荷蠕变变形量和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都与初始应力呈正比,而试样发生蠕变破坏所需的偏应力值Δq与初始应力呈反比。相较于对应初始应力下常规三轴剪切强度,长期强度降低了75.0%~79.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坡体开挖后水平方向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体中下部和开挖形成的陡坎上部,基本形成贯穿之势。在陡坎底部形成了应力集中区,相较于开挖前,开挖后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了45.1%。
2024年10期 v.31;No.294 133-13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新磊;王辉;
宜宾至昭通高速公路彝良至昭通段隧道工程总里程28118m,以深埋长大隧道为主,地形地质复杂,山高坡陡,人迹罕至,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突出,主要有围岩大变形、塌方、岩爆、突水、突泥和涌水、岩溶、膨胀岩、瓦斯等有害气体,已成为工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且勘察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这些问题以及采取合理的勘察措施和工程方案十分重要。采用调绘、钻探、综合物探(大地电磁、地质雷达、地震折射、三维超前预报等)、原位测试(波速测试、地应力测试、水文测试、瓦斯测试)等勘察手段,总体查明了场地条件和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勘察手段可以指导相似工程。
2024年10期 v.31;No.294 135-13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旭;刘长江;李锋;
文章基于某煤矿采空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实例,通过分析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明确了场地岩土层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适宜的地基基础方案,旨在最小化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确保结构的长期稳定,同时系统评估了工程建设的风险性,为项目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对于指导煤矿采空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0期 v.31;No.294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茂森;
为研究杭州文一西路提升改造工程地区的软黏土蠕变特性,文章采用TBL-1型三轴流变试验仪,在固结排水剪切条件和分层加载方法下,对不同深度的土层设置相应围压,进行原状软黏土的固结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在蠕变初期,软土变形较大,且应力水平越高,蠕变变形越快,稳定变形时间越短;在低应力水平下,软土变形迅速达到稳定蠕变状态,且稳定蠕变初期的变形量可达90%。
2024年10期 v.31;No.294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海;高金良;
文章以嘉兴新王桥文化礼堂基坑支护为例,从抗弯刚度、工程造价和工期等方面对PRCMW工法桩与SMW工法桩和混凝土灌注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软土地区土体变形控制要求较高且工期较紧的基坑支护选型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谌炜才;
纵八线长汀县城关过境公路(东埔至草坪段)K5+750~K6+150m段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滑塌。文章通过该实例探讨了劈理(片理)化炭质页岩滑坡特征及成因,发现该段滑坡的产生主要是由路堑开挖使原劈理(片理)化炭质页岩出露于地表而加速风化、赋水、软化,在路堑坡脚处滑动剪出而形成,这一过程中劈理(片理)化作用对滑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4年10期 v.31;No.294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杰;
黄梅山边坡区位于当涂县银塘镇内,多为丘陵低山,边坡最大开挖高度为59.3m,地层为全-强风化较厚的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较差,整体上边坡不稳定。黄梅山高边坡的建设周期长,建设期间灾害性天气频繁,现场施工人员众多,边坡施工质量和安全难以控制。为解决这些问题,黄梅山高边坡以保证施工和周围环境及节点工期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层层监督,以“竖向分层、水平分区分段、严禁超挖、及时防护”为指导思想,在保证边坡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边坡建设工作。
2024年10期 v.31;No.294 148-14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悦敏;丁国玉;
随着我国天然气供需持续增长,天然气及其输配系统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而燃气管网的水力计算是燃气输配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城镇燃气管网水力计算主要采用等温稳态模型,由于其忽略了燃气在流动过程中与管道外土壤间的热量交换,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相差较大。因此,文章在燃气管网非等温稳态状态下,提出了节点非管元件数学模型,并对城镇燃气管网非等温稳态计算模型方程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算例,最后采用Newton-Rapshan迭代法进行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PipeLine软件相比,结果表明,最大相对误差较小,验证了节点非管元件数学模型的适用性。
2024年10期 v.31;No.294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胜;程禹;汪东林;吕秋玲;
文章依托芜湖市鸠江区某道路改建项目,基于有限元模型,以埋地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三种不同路面结构下的排水管材在相同车辆荷载下的力学表现,根据其竖向位移分析得出,不同路面结构下排水管材对车辆荷载的竖向位移表现差异较大,可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借鉴。
2024年10期 v.31;No.294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国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雨污水管网老化和损坏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求。闭路电视(CCTV)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精确的管网检测手段,已在城市雨污水管网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CCTV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通过在雨污水管网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管网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功能性缺陷,为城市雨污水管网的维护和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4年10期 v.31;No.29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戚桂峰;刘兵;
为研究临近建筑物地铁车站设置轨排井时的结构内力分布及变形情况,文章以某地铁车站为例,在轨排井位置处侧墙设置扶壁柱及连系横梁,同时,考虑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围护结构与车站主体结构共同受力的情况,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进行整体建模计算分析,得到了轨排井使用阶段车站结构内力分布及变形规律,分析了车站周边地表及临近建筑物沉降值变化规律,并将理论计算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现场监测结果显示,车站周边地表沉降及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值与理论计算值契合度较高,且其数值都远低于规范要求的限值,而且设置的扶壁柱及连系横梁的计算配筋量及裂缝值满足规范要求,验证了该站结构设计措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项阳;赵昊磊;
随着城市基础交通的发展,地铁盾构隧道承受上方荷载的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将打破既有隧道的受力平衡,隧道管片往往因横向收敛变形超限而诱发一系列事故。文章结合使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地面加载作用下地铁盾构隧道的横向变形机理以及相关参数的影响,以期为地铁盾构隧道建设施工和运营期区间隧道管控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31;No.294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希良;
文章以郑州地铁2号线某区间隧道侧穿商业楼为背景,开展地铁运行引起邻近多层建筑振动的现场实测,分析建筑物各层楼面振动的时频特性并进行振动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轨枕-道床-隧道-地基土体-建筑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深入探讨地铁运行引起邻近建筑物振动的规律,分析隧道埋深、建筑物层数、隧道距建筑物距离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列车直线段运行引起该邻近建筑物的振动以竖向振动为主,多层建筑竖向振动量级随楼层升高而增大;地铁2号线近距离行驶引起建筑物的振动不满足VC-B要求,可能会对精密仪器设备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建筑物形式对楼面振动影响较大,多层建筑楼面的振级随楼层升高而增大,高层建筑楼面振级分布较复杂,且在顶层出现明显的鞭梢效应。当隧道与建筑物水平距离不变时,随隧道埋深增加,建筑物楼面振级也随之增大;区间隧道埋深不变时,随建筑物距隧道距离的增大,建筑物楼面振级随之降低。此外,地铁引起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楼面振动频谱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多层建筑各楼层振动主频均相近,而高层建筑的中间楼层振动主频明显小于底层和顶层的振动主频。
2024年10期 v.31;No.294 164-16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保华;
桥梁施工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不可忽视,采用合适的检测技术对于振动危害的预防以及损伤后的修复至关重要。文章以实际检测项目为例,给出检测所用各类仪器信息及操作方法,制定损伤检测前、中、后流程,并重点对裂缝检测及振动信号采集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施工前后石膏观测点及新增裂缝的检测判定振动对房屋的影响程度,将采集的振动信号与规范容许值进行对比,评价振动效应并分析产生损伤的原因,综合房屋损伤情况及实测数据给出房屋维修建议。
2024年10期 v.31;No.294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