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梅;黄成;俞璋凌;魏曼云;
六家畈作为巢湖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江淮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六家畈古民居进行研究,探析其营建特征及地域性材料在古民居中的应用价值,揭示当下民居改造及修缮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融合的地域性材料和新型材料融入传统的空间环境中。为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形成物质和文化的对话与共生,促进民居建筑的更新并解决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问题。
2024年03期 v.31;No.28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梓悦;贾安强;于彦霄;郑晓文;张亚超;
随着目前村庄规划的推进实施,我国村庄级别的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村庄道路系统的布局规划情况,决定着村庄的整体结构与产业分布,对村民的生活、生产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实地现场调研测绘勘探获取资料,分析环水村目前道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建议。
2024年03期 v.31;No.28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阳吟;
住区环境是居民日常活动、休闲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为了探索住区环境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以石河子市为例,采用访谈和实地调研对新疆石河子市三个住区居民及环境进行调查,获得居民对住区环境满意度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居民对住区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为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舒适性对居民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场地的质量、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活动场地的数量,这些因素的降低会影响居民外出的时间和频率。最后,针对以上结论,对健康导向下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2024年03期 v.31;No.28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新元;
文章以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爬虫技术梳理社交媒体评论大数据,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网络评论数据分析,得到公众对于朱家角古镇区位特征、古镇地标空间、古镇景观资源、古镇运营与管理四个维度的感知评价。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明确海派水乡古镇特色、增设古镇空间标识性景观设计以及加强古镇生态绿色建设三点景观提升策略,为朱家角古镇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1;No.287 13-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剑雄;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推进安徽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对象,总结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规划编制、设施改造、信息交流、宣传服务、维护管理、创建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其存在规划指导性不强、建设标准化与系统性不足、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家庭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有待提高、管理与维护需要加强、创建工作相对缓慢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深化规划编制内容、打造无障碍环境示范工程、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建设、大力推进家庭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开展无障碍环境创建工作、建立无障碍环境研究平台,全方位提升安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2024年03期 v.31;No.287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雪林;陈金泉;
文章以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D语义差别法,拟定评价因子,将街区使用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定量分析,从视觉因子、环境因子、吸引力因子与体验因子四个角度进行现状解析。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新策略研究,为该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24年03期 v.31;No.287 18-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益萱;林文亮;陈文霞;
自然缺失症揭露了城市化进程中儿童与自然界关系纽带断裂的现象,而社区空间作为儿童活动重要节点,承担着儿童与自然联系的责任。文章从自然缺失症的儿童表征与基本需求入手,借助上海创智农园项目,对社区农园建设原则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认知规律,论述利用建设社区农园来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具体实施对策。
2024年03期 v.31;No.28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群山;章慧明;
文章旨在探索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各类建设等方面的指导策略,探索毗邻地区在产业协作、生态环保、民生共享、社会治理及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及实施保障措施,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形成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拓展毗邻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
2024年03期 v.31;No.28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瑶;
文章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大背景,探究将旅游发展规划更好地连接和整合到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从基础研究、空间布局和空间管控三个方面阐述国土空间背景下探究旅游专项规划的思路。通过对国土空间背景下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为类似的旅游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03期 v.31;No.287 26-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剑;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学理念日新月异,但校园的规划设计并未发生较大的革新,无法适应教学理念的需求,教学空间与教学需求产生矛盾[1]。教育的新时代对学校规划和空间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愈加普遍。经过积累总结,从宏观上,未来学校的特征包括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学校组织等方面。文章立足学习空间,主要从校园规划层面分析未来学校的规划特征,结合合肥六中新校区的实际项目设计,探求未来学校规划布局的设计策略。
2024年03期 v.31;No.287 28-2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政;
为更好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分类有序推进、加强乡村地区农民建房管控、指引乡村振兴产业空间落地以及优化市域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文章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综合考量无为市地理格局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情况等多个因素,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将无为市域涉农行政村和自然村居民点分别进行分类布局,提出村庄布局优化指引策略。
2024年03期 v.31;No.287 30-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明爽;
系统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识别区域中亟需修复的关键要素,对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铜陵市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电路理论连接度模型和累计最小阻力模型构建了铜陵市生态安全格局,完成了对铜陵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的识别,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2024年03期 v.31;No.287 32-3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希茜;
随着精神专科医院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逐渐增多,对其设计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文章从使用者行为特征的角度探讨了精神专科医院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策略,并以某扩建工程为例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1;No.28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大柱;赵金友;彭亚萍;
基于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特点,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文章以工程实际案例的各个复杂问题解决方案为索引,融合全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项目化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03期 v.31;No.28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有民;王昌胜;张金轮;曹兵;
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各类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思路及方法,结合安徽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与实践进行说明,以期为相关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课程评价改革并实现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1;No.287 114-11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久财;张洪波;刘爽;郑志颖;王宝君;
文章立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多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类专业(城乡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联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经验,阐述其基本教学模式及特点,总结联合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方向和新角度。
2024年03期 v.31;No.287 117-11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兵;汪泉;汪海波;李洪伟;王梦想;
“工程爆破”是高校弹爆工程和采矿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为了有效地达到“工程爆破”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提出将数值模拟应用到工程爆破课程教学中。文章以岩巷掘进爆破为例展现了建模过程和模拟结果,并对实际教学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工程爆破课程教学中使用数值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扎实掌握课程专业知识。
2024年03期 v.31;No.287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伟;郑红勇;王晓林;高新艳;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较大的调整,“砌体结构”的教学课时大幅缩减,导致教学任务重、培养目标难以达到等问题更加突出。文章以太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结合“砌体结构”的课程特点,分析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过程全覆盖、教学内容体系化、思政融入的切入点以及提升实践教学等改革措施与实践过程,旨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024年03期 v.31;No.287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晓娟;彭芳;曾磬;
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仍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任务。文章在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布局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的实际,以主干课程“建筑设计4”为研究对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努力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效推进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融合。
2024年03期 v.31;No.287 124-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建英;李利丹;
文章对“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在SPOC模式下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两年后,从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过程考核三个方面对改革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学生对于应用雨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认可度较高。同时由于过程考核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去深入探讨。
2024年03期 v.31;No.287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娜;曲亮;庄敬宜;
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是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剖析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现状,发掘思政融合的痛点与难点,提炼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索与研究,进而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特色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融合新路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4年03期 v.31;No.287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金金;郜四勤;
文章以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为契机,结合效果图制作项目教学实践,从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成效、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示项目内容的选取、目标与学情、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成效、反思改进等内容。
2024年03期 v.31;No.287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茵;王昆;杨帆;
文章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从课程思政和工程造价专业群的内涵入手,结合“三教”改革理念,研究了工程造价双高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实践探索。以专业群为载体,提出以课程为基点、以教师为突破点、以学生为聚焦点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双高专业群层面的具体落地和有效实践。
2024年03期 v.31;No.287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天英;
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从建筑设计思维转向规划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正是建筑学平台转型期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针对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具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素养,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能够进行各种类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并为后续其他类型规划设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学习,使学生顺利从对建筑空间的认知过渡到城市空间的认知。
2024年03期 v.31;No.287 136-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林;周浩;
为了厘清圆形地连墙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文章通过文献研读法和归纳总结法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圆形地连墙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指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并将这些计算方法主要概括为经典理论法和有限元法两大类,所得结论可为类似圆形地连墙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03期 v.31;No.287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猛;肖西;蔡一超;
在边坡抗滑抗震的抗滑桩设计中,为解决抗滑桩滑坡推力分布问题,文章探究了考虑地震作用的边坡抗滑桩滑坡推力分布。以某震后沿线边坡工程为例,以砂石作为滑体基础材料设计模型地质力模型,布设加速度及土压力响应传感器以及时捕捉震动情况,生成输入波形的时程曲线。当滑动的数值发生改变时,计算极限平衡状态获得滑坡推力值,进而实现边坡抗滑桩滑坡推力分布研究。抗滑桩背地层推力分布特征测试结果表明,抗滑桩对桩背岩土体的挤压作用位于距离桩顶10m以下;桩位变化对抗滑桩加固下滑推力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在抗滑桩和桩基之间的距离为5m时会产生较大变形量和水平位移。
2024年03期 v.31;No.287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渊;
文章基于实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引起临近建筑沉降的7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ABAQUS软件对某实际工程进行模拟,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改变分析其对临近建筑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是可行的,实测沉降值为5.2mm,模拟结果为2.3mm,通过对基坑开挖深度和临近建筑沉降这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整发现,随着开挖深度以及建筑层数的增大,建筑两侧的沉降差也在不断变大,建筑的最大沉降值出现在远基坑侧附近,且在远基坑侧沉降值会出现回弹,沉降曲线呈“勺型”。故现场监测建筑沉降时仅仅只监测建筑两侧的沉降是不够准确的。
2024年03期 v.31;No.287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晗;
滑坡是坡地的土体或岩体由于重力、水和人为等因素超越极限平衡状态沿着一定的斜坡面发生整体滑动的现象,严重时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文章介绍了滑坡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排水、刷方减载、加码反压等,并对比了各项措施的费效比,同时对滑坡剩余下滑力进行了模型计算,总结了滑坡防治综合效益最佳方案。
2024年03期 v.31;No.287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佑鹏;
硬壳软土地基附加应力扩散作用是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弥补规范中应力扩散角θ取值范围的局限性,文章通过算例及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叶氏法与传递矩阵法等多种计算方法,确定出规范法中土层压缩模量比Es1/Es2=1~3时θ的取值;然后提出基于土层分层变形加权平均的等效压缩模量法,将多层硬壳软土地基中的多层硬壳转化为单一硬壳,进而采用补充规范法进行应力扩散计算,并就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Es1/Es2取1、z/b分别取0.25与0.5时,θ可分别取0°和6°;通过PFC2D模拟验证了等效压缩模量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2024年03期 v.31;No.287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世恩;张菊锋;宋益明;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滑坡在降雨作用下失稳的整个演变过程,文章参照某地区坡体特点,采用地质学方法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在坡面不同点位处埋置倾角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土压力传感器监测其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滑坡破坏阶段特征,最终实现滑坡预警监测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作用下,坡脚处会率先产生变形和坍塌,随后坡脚上部土体自下而上逐层发生失稳破坏。降雨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土体的纵向变形和土颗粒内部的孔隙水压力,而失稳过程中横向变形可忽略不计。变形滑移所产生的挤压效应会导致滑坡土体土压力的变化。滑坡进入失稳破坏阶段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轴向变形和土压应力快速增加,而孔隙土压力快速降低,以上三种测试指标的变化规律可用于滑坡变形稳定性的预警分析。
2024年03期 v.31;No.287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傅宏林;
地基处理是避免软土地基发生时效变形与工程破坏的关键技术手段。文章以某公用码头EPC总承包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处理软土地基的气动组合式冲击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并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该工艺。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工艺采用的“真空降水、逐步增压,主动、被动排水与变能量强夯相结合”的软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大大提升了排水效率,有效避免了“橡皮土”及地基土体隆起等破坏现象,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后差异沉降,显著提升了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2024年03期 v.31;No.287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林;孙高峰;鲍雨高;严周为;尚金行;
针对城市水管改造过程中深基坑工程嵌岩钢板桩支护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市西二环原水管改造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嵌岩钢板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并提出了重要工序的控制措施,保证了施工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可为同行在推广使用中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v.31;No.287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勇;
在深埋软岩引水隧洞工程中,为掌握隧洞施工期围岩变形特征,开展对隧洞支护时机的研究,需要确定准确的岩石力学参数以反映真实的围岩力学特性。文章依托实际隧道工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反映隧洞开挖支护工序以及蠕变过程的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采用极差法研究隧洞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并确定待反演参数;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构建25组待反演参数组合,代入到数值模型中进行计算,得到监测断面各测点位移值。研究结果表明,隧洞围岩参数敏感性大小排序为: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在隧洞施工过程中,掌子面附近围岩变形受开挖扰动影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后,位移不断增大但位移速率逐渐减小至一稳定值。
2024年03期 v.31;No.287 160-1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